2011年12月8日 星期四

筆記☆國民身份認同


資料一:八成港青自信能改變國家
(星島)2009925

今年是中國建國六十周年,內地和本港都會在下周的國慶日,舉行連串大型慶祝活動。有機構早前進行調查發現,逾七成香港青少年表示自己愛國,並有八成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帶領國家作出轉變,而青少年自我評價是否關心祖國的評分,亦比十年前同類調查上升兩成,反映本港青年對國家的感情和關心日漸增加。

香港青年協會在今年四月底至五月初,進行「青年的家國情」調查,以隨機抽樣方式,通過電話訪問逾三百名年齡介乎十五至三十四歲的年輕人,了解本港新一代對中國的看法。調查發現逾七成受訪者表示自己愛國,並有近八成受訪者表示相信自己有能力帶領國家轉變。若以十分為表現最好,受訪者對於自己是否關心國家的表現給予五點八分,比九九年進行的同類調查的分數上升兩成,反映本港青少年比過往關心祖國。負責調查的青協督導主任魏美梅分析指,調查反映本港新一代對國家的關心程度,已較十年前有所增加,相信本港青少年對國家感情亦日漸增加。

本港青少年雖然愛國,但對內地民主發展並不滿意,以十分為最滿意,受訪者對內地民主發展只給予四點四七分,比其餘三個項目的評分均逾六分明顯偏低,反映本港青少年對內地民主發展有訴求和期望,並有三成受訪者認為,國家需要發展民主,才能富強起來。


資料二:五成中學生未因國慶感高興 今日香港:國慶 × 身分認同

學友社0989月,訪問了6821218歲中學生,發現不足一半受訪者「因國慶感到高興」或認為「國慶對我有意義」,近六成八學生認為「101日並不是一個重要的日子」。

學友社統籌主任余明慧指出,調查結果顯示學生以較抽離的身分看待國慶,又反映學生對國家歷史認知不足,香港國民教育仍有發展空間。她建議教師透過學生感興趣的國家大事和專題作為切入點,並透過考察團和展覽,讓學生認識國家。

學友社,「香港中學生國民認同調查」結果公布新聞稿,2009.09.23

1.          資料一中「關心祖國的評分」上升與「對內地民主發展並不滿意」矛盾嗎?
2.          上述調查有何用處與局限?
3.          資料一與資料二的訊息矛盾嗎?
4.          就以上資料及就你所知,你如何評價香港學生對「中國人」的身分認同?
5.          你如何解釋以下現象:
除了受訪的新一代,居住生活於香港的市民普遍認同「香港人」的身份多於「中國人」。


在多元價值的香港談愛國
(明報)2009928 星期一 05:05
在國慶60周年之際,不同背景的港人可能都按著自己的取向來表達對國家的感情,有人大事慶祝,有人默默反思,有人示威抗議,但是,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,可能只是一天的假期。在此,讓我們再次反思「何謂愛國」這個老問題。很多時候,我們都會聽到一些有關愛國的批評,其主要的觀點是作為中國人的一分子,港人一定要愛中國,不單如此,這些論點更提出要求定義愛國行為,甚或根據這些行為標準來批評某些公眾人物不愛國。但作者認為在一個重視多元價值的社會,這些做法實在頗有商榷之餘地。

近期多個有關國民身分的研究都指出,雖然香港已回歸了祖國12年,港人的國民身分認同雖也有加強,但有關愛國的議題仍有不少爭議之處。有人認為香港作為中國的一個特區,愛國當然要愛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,因為只有共產黨執政才能救中國及使其強大;這論述要求人民支持當權者,反對者常被認定為不愛國,其實這觀點是將國家與政府混為一談,因此,認為反對執政者就等於不愛國。有論述認為國家與政權是不同的概念、愛國是指愛人民、愛中華文化、愛祖國大地,與政府無關。

也有論述認為討論愛國的議題,不可能不觸及政權,而歷史告訴我們權力帶來腐敗,絕對的權力帶來絕對的腐敗,權力缺乏制衡的掌權者容易會逆民意行事,因此愛國除了愛人民、愛中華文化、愛祖國大地外,一定要包括監察和批評政府,以確保執政者切實執行人民的意願,確實為人民謀福祉;這見解強調「是其是、非其非」,可稱為「批判性的愛國」。

有論說則認為在一個多元價值的社會,實在不應為愛國行為定標準,因為只要公民的行為是不違法的,就不應強制他們的行為;這論述基本上就不認同作為某一國家的公民,就一定要愛某國的觀點,他們認為愛是互動的感情和行為,若對方沒有可愛之處,不能互相吸引,就談不上愛;他們更指出愛是一種自然流露的感情,也是一個自發的行為,是不可能勉強的。故這看法認為公民若自發地愛國,雖是美事,但公民只要守法,則沒有必須勉強他們愛國。

另一種相似的見解認為著全球化,國家的觀念將會慢慢淡去,我們遲早都會成為「世界公民」,因此是否愛國,根本不是議題。最後的一個觀點則強調「多元公民」,論者提出國民身分只是多元公民身分的一個,任何國家的公民,同時也是「世界公民」,因此除了愛自己的國族外,更要堅守維護人類尊嚴和福祉的普世價值,例如公義、和平、多元、寬忍、人權及民主等。他們更指出國家利益,有時會與普世價值相矛盾,在這情況下,普世價值都是高於愛國價值的,因此要放下後者,成全前者。

就我個人而言,我較認同混合「批判性的愛國者」和「多元公民」的觀點,因為前者能使國民成為對國族有情、有承擔,也能獨立、批判思考者;而後者則能使國民超越國族潛藏的狹窄利益,而進入人類共同福祉的普世關懷中。但就香港整體而言,作為一個重視多元文化的國際大都會,香港其中一個可貴處正是能尊重多元的聲音和意見,因此不應規範港人對愛國的理解和表現。

梁恩榮:作者是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論壇召集人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